中文

English

肺间质巨噬细胞分泌小细胞外囊泡促进癌症相关血栓形成与转移 - 尊龙凯时关注生物医疗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5-02-22   信息来源:尊龙凯时官方编辑

在2025年2月11日,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IF:455)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标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the lung pro-thrombotic niche drive 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 and metastasis via integrin beta2”。该研究揭示了肿瘤通过释放趋化因子CXCL13来促进血栓形成的机制。这些趋化因子会循环到肺部,并促使肺间质巨噬细胞(interstitial macrophages, IMs)释放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Vs,sEV),后者能附着在血小板上,导致致命性血栓的形成。

肺间质巨噬细胞分泌小细胞外囊泡促进癌症相关血栓形成与转移 - 尊龙凯时关注生物医疗新发现

研究成果为血栓风险的诊断性检查与更安全的预防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血栓通常在伤口出血时形成以进行止血,而癌症患者即使没有外伤,依然可能产生血栓,进而阻塞血管,影响器官的血液循环。血栓形成已成为如胰腺导管腺癌等某些癌症和晚期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统计数据显示,高达60%的癌症患者是因血栓而非癌症本身而死亡。

传统观点认为癌症患者的血栓形成与血管壁或癌细胞有关,而本研究则重新定义了这一概念,指出癌症患者的血栓形成源于肺部,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癌症被视为全身性疾病,且其并发症超出原发肿瘤的局限。研究表明,C-X-C基序趋化因子13(CXCL13)促进肺间质巨噬细胞分泌促血栓性小细胞外囊泡(sEVs),可定义为促血栓生态位(PTN)。这些sEVs包装着集束整合素β2,并与整合素αX二聚,诱导血小板聚集,从而引发血栓形成。

重要的是,实验结果表明,PDAC患者的血浆中sEV-β2水平在血栓形成前显著升高,说明肺PTN的建立是癌症进展的系统性结果。sEV-β2不仅可能作为血栓形成风险的预后生物标志物,还可以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和转移的靶点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团队通过抗体阻断整合素β2与血小板的结合,发现小鼠毫无副作用且没有过度出血现象。这种抗体治疗在早期及晚期癌症小鼠模型中,不仅减少了血栓形成,还抑制了肿瘤的肺转移。

研究还发现,癌症相关的血栓形成部分是通过肿瘤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肿瘤信号导致血小板聚集,并促进转移的生长。这种肿瘤-血小板互动,为疾病的进展和死亡创造了一个自我延续的环境。由此引发的血栓并发症,尤其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栓塞(TE),是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DIC是一种与多种组织微血栓沉积相关联的系统性综合症,导致灌注不良、器官衰竭及出血。尽管DIC的存在在尸检中几乎普遍,但其在临床上的表现往往被忽视。

另外,与癌症相关的血栓栓塞在临床上往往明显,特别是胰腺导管腺癌、肺和脑肿瘤的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更高。无论癌症类型如何,所有晚期癌症均与更大的血栓形成风险相关,彰显血栓形成与转移之间的密切联系。机制上,止血因子基因的突变、组织因子(TF)及其他相关因子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相关。

总结而言,本研究重点揭示了来源于肿瘤小鼠和癌症患者的非转移性与转移性肺间质巨噬细胞(IMs)释放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作为血栓形成风险上升的关键因素,明确肺部是癌症相关血栓形成的主要起始部位。研究还表明,sEVs上的整合素β2在血管内血栓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新型疗法,以预防血栓形成及转移,力求为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带来福音。

同时,这些发现也为尊龙凯时在生物医疗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血栓风险检测与管理技术的发展,帮助更多癌症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